影视剧之我见
Reading ·每次准备提笔写东西,心里面都惶惶的,毕竟肚子里墨水不多,总感觉写出来遭人遗笑。罢了,权当自己成长的见证吧,等耄耋以后看到这些稚嫩的文字也好追忆现今的年少痴狂。
提起影视剧,其实我没什么资格来说,到现今为止,我完完整整看过的,也就只有一部《北平无战事》。大家都说好,我也很喜欢,可是仔细一想,又觉得自己根本不知道这部电视剧到底好在哪里。近日里又看了《欢乐颂》,看到一半觉得不好,就弃了。再一想却又不知道到底不好在哪里。真是让人脸红,恍恍惚惚的日子过地如行尸走肉一般。这两天翻出《武林外传》来看,真是一部经典。觉得自己也该思量思量这些影视剧带给我们的东西了。
小时候父母不允许看电视,所接触不多的几步影视剧也都是偷偷摸摸看的。现在回想起来,比起里面的剧情,似乎背着父母看电视这件事本身要更加刺激一些。所以也没留下多少对影视剧本身的印象,甚至在潜移默化中觉得影视剧只不过是低级的无意义的消遣。这样的想法在我脑海里萦绕多年,这又是一件让人脸红的事。
周众所知,影视剧是现今媒体流艺术的主力,每一部影视剧都是从导演到演员、摄影等的呕心沥血之作。我得因自己的无知向诸多的影视剧工作者道歉。一部好的影视剧就是一本好书,能让我们从中看到喜怒哀乐,人生百态。可是到底该怎么样去判定一部影视剧的好坏呢?(这里我们抛去演技和拍摄等专业评判标准,单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影视剧的内容)我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找到了一丝苗头,记在这里以供思考:
文艺的大众化
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,而是只有少数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。
倘若说,作品愈高,但知音愈少。那么,推论起来,谁也不懂的东西,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。
但读者也应该有相当的程度。首先是识字,其次是有普通的大体的知识,而思想和情感,也必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。否则,和文艺既不能发生关系。若文艺设法俯就,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,媚悦大众。迎合和媚悦,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。——什么谓之“有益”,非在本问题范围之内,这里且不论。
所以在现下的教育不平等的社会里,仍当有种种难易不同的文艺,以应各种程度的读者之需。不过应该多有为大众设想的作家,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作品,使大家能懂,爱看,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。但那文字的程度,恐怕也只能到唱本那样。
因为现在是使大众能鉴赏文艺的时代的准备,所以我想,只能如此。
倘若此刻就要全部大众化,只是空谈。大多数人不识字,目下通行的白话文,也并非大家能懂的文章;语言又不统一,若用方言,许多字是写不出的,即使用别字代出,也只为一处地方人所懂,阅读范围反而收小了。
总之,多作或一程度的大众化的文艺,也固然是现今的急务。若是大规模的设施,就必需政治之力的帮助,一条腿是走不成路的,许多动听的话,不过文人的聊以自慰罢了。
鲁迅
一九三零年三月
现今来看,影视剧无疑已经成了大众文艺的中流砥柱。已经达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“能懂,爱看”的标准。但鲁迅先生也让我们明白了,一部好的大众文艺作品,它所因处的标准是一个平衡点,是即要让大众能够接受、明晰又不能一味的迎合、媚悦大众的平衡点。往上就意味着作品可能会晦涩难懂,受众极少;往下却又使作品偏向低俗、缺乏意义。继往开来能经久不衰、流芳百世的影视剧实在太少,可见能够掌握这个平衡也的确不是件易事。
再回头看看我看过的这三部影视剧。单从内容这方面来说,《北平无战事》这部作品偏上了点,受众较窄。记得爱奇艺之前做的调查中好像70%以上的观众都有着本科及以上学历;而《欢乐颂》呢,又稍稍偏下了点,剧中透露出的以金钱为标准以及带有出身论的价值观,以及霸道总裁式的爱情观都有些讨好观众的意味,有失偏颇了;对于《武林外传》我真的觉得很好,每位角色都塑造的恰到好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缺点但又不妨碍大家组成友爱团结的大家庭,每个故事都取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,但放在荧幕上却有其乐无穷。到了最后,每每都能引人深思。
希望能有更多能像《武林外传》这样优秀的影视剧在我们有限的时光中增添精彩。
写起随笔来还是有些虎头蛇尾,每每写到结尾就心猿意马。道途险阻,还需勤加锻炼。